螞蟻與它們的產地

Ant closeup 3

螞蟻與它們的產地

螞蟻和它們的棲息地的簡介

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螞蟻,無論是自然還是都市環境,甚至在我們的家中。但這並不意味所有品種都能在任何地方找到。 不同品種對棲息地有不同的偏好,我們稱之為它們的生態位(niches)。這些偏好取決於不同的因素,例如螞蟻身體大小、蟻群規模、生活方式和飲食。試設想一下,如果某個品種的螞蟻是雜食性,而且蟻群規模細,那麼它們就有可能能住在我們家的細小縫隙中,並依靠我們留下的食物殘渣。另一方面,如果它們蟻群規模大,而且只專門捕食某類節肢動物,那麼它們就需要有豐富食物來源和合適築巢地點的環境,例如天然樹林。

什麼是微棲地?

明顯地,相對於鳥類、哺乳動物甚至兩棲動物,螞蟻非常細小,因此只會利用棲息地中的一小部分,這就是所謂的微棲地(microhabitats)。自然環境中我們可以將螞蟻的微棲地分為三大類:裡棲(hypogaeic)、表棲(epigaeic)和樹棲(arboreal)。如果螞蟻活躍於地面或底層植物上,我們可以說它們是表棲的。如果螞蟻在泥土裡、地上的腐木中、岩石下、樹林中的落葉層之下或之中生活或覓食,我們可以說它們是裡棲的。如果螞蟻在樹上活動,沒錯,這意味著它們是樹棲的。但是,樹棲環境比你想像中的要更多元化!除了包括樹幹、樹枝和樹葉的表面,諸如樹皮之下、樹枝內(不論是活的或已經枯萎的)、竹之中,或在樹上自行建造的巢穴(如編織蟻的蟻巢)等地方都是樹棲微棲地的例子。螞蟻有機會在截然不同的微棲地中築巢和覓食,例如它們可能在泥土中築巢,但大部分時間都在附近的樹上覓食。

螞蟻居住的棲息地和微棲地環境會塑造它們的外觀。如果它們在泥土中生活,幾乎沒有見過陽光,那麼它們就不需要良好的視力。因此,這些生活在地表以下的品種往往只有退化了的眼睛(甚至完全失明),取而代之的是出色的觸覺和嗅覺。它們通常體型較小,身體相對扁平而腳短,以便適應在泥土中移動。由於缺乏陽光照射,它們的身體往往缺乏色素,顏色比生活在地表上的螞蟻要淡。類似的適應演化在其他裡棲螞蟻中也很常見。表棲和樹棲螞蟻則通常有較大的身體尺寸、更長的腳。如果它們是獵食者,便可能需要修長的大顎(mandibles;以便如鉗子般快速合上以捕捉獵物),也有發達的複眼。樹棲螞蟻很可能還需要強壯的腳和爪,以便在樹上攀爬,避免輕易被風從樹枝或樹葉上吹下來。

西園中的棲息地

就以我們在西園採集到的螞蟻品種作為例子來說明吧。首先是我們在西園西面樹林的樹上採集到的豪氏短角蟻(Gesomyrmex howardi)。我們可以說它的棲息地是年輕的次生林;它在築巢和覓食上都是樹棲性,代表它喜好的微棲地是在樹上。豪氏短角蟻有非常發達的眼睛和強壯的腳以支持它的樹棲生活方式。再以我們在同一片樹林地面上採集到的瘤顎家蟻(愛美瘤顎家蟻 Strumigenys emmae和節膜瘤顎家蟻 Strumigenys membranifera)為例。它們的棲息地同樣是次生林,而喜歡的微棲地則是林地的落葉層中。兩種瘤顎家蟻都是裡棲性,專門捕食彈尾蟲(Collembolan)這類小型軟體節肢動物;為了配合這種生活方式和飲食,瘤顎家蟻都非常細小,擁有扁平的身體和強力的大顎。

那麼,我們能在西園找到什麼棲息地呢?西園西面的樹林可以歸類為開放的次生林,這意味著樹木不是很稠密,而且比較年輕。樹林有各種各樣的微棲地,可以容納不同喜好的螞蟻,因此樹林中的螞蟻多樣性往往比其他棲息地要高。西園的樹林有完全的樹棲品種(它們基本上終身不離開樹木),例如短角山蟻(Gesomyrmex)、四擬家蟻(Tetraponera)和舉尾家蟻(Crematogaster);以及覓食上為樹棲性但會把蟻巢建在附近泥土裡的品種,包括巨山蟻(Camponotus),慌琉璃蟻(Tapinoma)和扁琉璃蟻(Technomyrmex)。還有一些螞蟻會分別活躍在樹林地面的落葉層中,例如瘤顎家蟻(Strumigenys)和寡家蟻(Carebara),以及在泥土之中,例如匿針蟻(Buniapone)和真針蟻(Euponera)。除了樹林之外,西園還有各種棲息地,我們可以找到其他螞蟻。這些棲息地包括竹林,以及開放性的棲息地如草地和農耕地。開放性棲息地的螞蟻通常在泥土中築巢,並在地面和底層植物上覓食,包括大頭家蟻(Pheidole)和突胸家蟻(Meranoplus);另外亦有一些活躍在地面以下,例如鋸鈍針蟻(Prionopelta)和卵角軍蟻(Ooceraea)。

棲息地質素?

這是否意味著只要我們找到適合這些螞蟻的棲息地和微棲地,就能找到它們?可惜沒那麼簡單。除了某些品種可能只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如雨季)活躍之外,棲息地的質素也很重要。簡單來說,大多數螞蟻都喜歡有最少人類干擾的環境。農業、環境及樹木管理、遊客的存在等都有機會直接威脅到蟻群,或破壞棲息地(例如影響它們的食物來源)。那麼,大多數以外的少數呢?事實上,有些螞蟻品種可以從人類活動中獲益。也許它們是完全的雜食性,找到什麼就能吃什麼;或者它們以害蟲分泌的蜜露為食,而這些害蟲在有人類活動的環境中更為常見。因此,干擾耐受度比較低的螞蟻品種在質素較高、干擾較少的棲息地(如次生林)比較常見;有中度干擾(如樹林邊緣、路邊的樹木)和重度干擾的環境(如農耕地),我們可以找到更多對人類干擾耐受度比較高的品種;最後在人造和都市環境中,大部分螞蟻都是流浪種或害蟲。當中包括外來品種,例如黃瘋蟻(Anoplolepis gracilipes)和狂蟻(Paratrechina longicornis);另外亦包括常見的家居螞蟻,例如慌琉璃蟻(Tapinoma)和單家蟻(Monomorium)。

現在你知道了一些關於螞蟻棲息地的基本知識,也許可以嘗試挑戰一下自己,看看能否在你未曾設想過地方發現螞蟻!


筆劃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兩劃

入侵物種(Invasive species)。被引進到其原產地以外地方,並對當地生態系統有嚴重影響的物種。

三劃

土壤節肢動物(Soil arthropods)。節肢動物門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落葉層中、泥土上方或泥土中活動。

大顎(Mandibles)。昆蟲口器的一部分,用於咬、切割和搬運食物。

干擾/受干擾環境(Disturbance / disturbed environment)。會改變環境和影響生態的人類活動,既可以是暫時,亦可以是長期的。農業和環境管理(如砍伐或修剪樹木、使用殺蟲劑)是兩個可能影響螞蟻的典型干擾。

四劃

中軀(Mesosoma)。螞蟻身體的前半部分,通過腰節腹垂節相連,亦是螞蟻的腳和翅膀(如有的話)所在的部位。

介殼蟲(Scale insects)。半翅目蚧次目(Coccomorpha),大部分會吸食植物汁液,部分會與螞蟻建立互利共生關係,提供蜜露以換取保護。軟蚧(coccids)是其中一科。

分巢(Budding)。新蟻后連同原來蟻群中部分工蟻和幼體,在原蟻群附近建立新蟻群。與有翅蟻后飛離原蟻群,交配後獨立建立新蟻群的方式相對。

引入種(Introduced species)。被引進到其原產地之外地方的物種(=外來物種)。

五劃

半翅目昆蟲(Hemiptera)。包括蚜蟲、蟬、草蜢、介殼蟲、椿象等,大部分會吸食植物汁液,部分會與螞蟻建立互利共生關係,提供蜜露以換取保護。

外來物種(Exotic species)。被引進到其原產地以外地方的物種(=引入種)。

未成熟個體(Brood)。非成蟲,包括卵、幼蟲和蛹。

生殖工蟻(Gamergate)。與雄性交配,能夠產下受精卵繁殖的工蟻。視品種而言,可能與蟻后共存,亦可能完全取代蟻后。

生態位(Niche)。生態學上可以指一個生物在其棲息地(habitat)內所扮演的角色,或生物喜好的微棲地(microhabitat)。這裡是指後者。

六劃

多態型(Polymorphic)。工蟻有不止一種大小及/或形態,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亞階級。當只有兩個亞階級並且不存在過渡形態,則是雙態型(dimorphic)。

多蟻后型(Polygyny)。蟻群在同一時間有一隻以上生殖個體負責產卵。兼性多蟻后型(facultative polygyny / secondary polygyny)指蟻群在建立時為單蟻后型,但會吸納新蟻后(通常是蟻群的後代),成為後天的多蟻后型。

有翅蟻后/有翅雄性(Alate queens / alate males)。天生有翅(帶翅)、能夠飛行的蟻后或雄性。已交配並脫去翅膀後的蟻后被稱為脫翅蟻后(dealate queen)。

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經歷伐木或農業活動後重新生長的樹林,與未被人類砍伐的原生林相對。香港只有次生林。

行軍蟻(Army ants)。不建造永久的巢穴並整個蟻群不斷移動的螞蟻,通常會集體合作覓食。

七劃

形態(Morphology)。生物的外觀及結構。外部形態包括身體各部分的形狀、大小、顏色和圖案。

形態種(Morphospecies)。僅以形態定義,並非經過正式描述和命名的品種。 有可能是新品種,或者是鑒定有難度的品種。

八劃

亞階級(Subcastes)。螞蟻在蟻群中的角色,在階級(castes)中以較為細微的形態差異和工作分工進一步細分。

刺/齒(Spine)。螞蟻背部的硬而尖的結構。可能長而尖,亦可能短而不明顯。最常見為前伸腹節刺/齒(propodeal spine),另外有前胸背板刺(pronotal spine)及腹柄節刺(petiole spine)。

刻紋、刻點(Sculpture)。螞蟻外骨骼表面的坑或溝狀花紋,與光滑的表面形成對比,可用於區分螞蟻品種。

孤雌產雌(Theylotoky / thelytokous parthenogensis)。指能夠進行單性繁殖,是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一種。負責生殖的雌蟻能夠無需交配就繁殖出下一代雌蟻,這些雌蟻是母親的部分或完整複製體。

表棲(Epigaeic)。在地面及底層植物上築巢及/或覓食。

九劃

後腹柄節(Postpetiole)。腰節的第二節,連接中軀腹垂節。部分螞蟻沒有後腹柄節。

流浪物種(Tramp species)。經常在受干擾環境找到的物種,有機會進一步被人類意外引進到原生地以外的地方。

背面觀(Dorsal view)。從上而下的角度觀察螞蟻。

十劃

原生物種(Native specie)。在沒有人類干預下,自然生活在一個特定地方的物種。

害蟲(Pest)。對人類造成滋擾的物種,包括家居害蟲和農業害蟲。

十一劃

側面觀(Profile view)。側面觀察螞蟻,通常頭向左。

清道夫(Scavenger)。不會或很少捕食獵物的螞蟻,取決於螞蟻的喜好,食物包括水果、種子、花蜜、蜜汁、植物子實體、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的屍體、其他昆蟲分泌的蜜露等。

軟蚧(Coccids)。半翅目蚧次目(Coccomorpha)介殼蟲科(Coccidae),大部分會吸食植物汁液,部分會與螞蟻建立互利共生關係,提供蜜露以換取保護。

十二劃

單態型(Monomorphic)。工蟻只有一種大小和形態,無法進一步細分為亞階級。

單蟻后型(Monogyny)。蟻群只有一隻生殖個體負責產卵。

棲息地(Habitat)。生物生活的環境,一般以景觀(landscape)和主要植物(如樹、灌木、草、紅樹林)劃分。

超級群落(Supercolony)。由無數互相相連的蟻群組成,個體數量由數百萬到數十億不等,彼此之間沒有攻擊性。極為罕見,基本上只會出現在入侵物種中。

開放性棲息地(Open habitats)。開闊的灌木林和草地等的棲息地,與植被密集的樹林相對。

階級(Castes)。螞蟻在蟻群中的角色,以性別、外形及是否繁殖劃分,通常在成熟前會被確定。階級之中再以較為細微的形態差異和工作分工進一步細分的稱為亞階級(subcastes)。

裡棲(Hypogaeic)。在落葉層之中或之下、地上的腐木中、岩石下、泥土裡築巢及/或覓食。

十三劃

微棲地/微生境(Microhabitat)。生物生活的地方,規模在棲息地之下。由溫度和濕度等所劃分,例如岩石之下和樹木表面是同一棲息地(樹林)中兩個不同的微棲地。

腰節(Waist segment)。連接螞蟻中軀腹垂節的部分。第一節為腹柄節(petiole),第二節(如有的話)為後腹柄節(postpetiole)。

腹垂節(Gaster)。螞蟻身體的後半部分,通過腰節中軀相連。某些品種在腹部末端有螫針,用於捕獵及/或自衛。

腹垂節背板(Gastral tergites)。腹垂節背部,明顯分為若干節。

腹柄節(Petiole)。螞蟻腰節的第一節(或唯一一節),連接中軀腹垂節。在部分品種中天生縮小,可能難以觀察。

落葉層(Leaf litter)。泥土上方的有機凋落物,由落葉、樹枝、果實、種子和花朵組成。

十四劃

寡蟻后型(Oligogyny)。多蟻后型(polygyny)的特殊例子,蟻群在同一時間有一隻以上生殖個體負責產卵,但這些個體彼此之間不相容,在蟻巢穴中遠離彼此,工蟻則仍然像普通多蟻后型蟻群般合作。

十六劃

樹棲(Arboreal)。在樹上築巢及/或覓食。

親蟻植物/喜蟻植物(Myrmecophyte plants)。與螞蟻形成互利共生關係的植物,通常有吸引螞蟻的食物來源(子實體、花外蜜腺等)及/或讓螞蟻築巢的結構(如樹枝上的中空結構)。

頭部正面觀(Full-face view)。從正面觀察螞蟻頭部。

頭楯(Clypeus)。頭部前端,約在螞蟻的觸角和大顎之間。

十七劃

擬工蟻(Ergatoids)。天生無翅的蟻后或雄蟻,擬工蟻蟻后外表與工蟻非常相似,因而得名。

營養卵(Trophic eggs)。作為食物的未受精卵,在螞蟻中通常由工蟻生產,並提供給蟻后和幼蟲。

十八劃

舊大陸/舊世界(Old world)。美洲以外的大陸(歐、亞、非及大洋洲)。

雙態型(Dimorphic)。工蟻有兩個明顯的亞階級,兩個亞階級之間不存在過渡形態。

十九劃

蟻巢(Nest)。蟻群居住的物理結構,可以是永久的,亦可以是臨時的。

蟻群(Colony)。螞蟻的社會結構,由互相合作的工蟻和生殖個體,以及未成熟個體構成。同一蟻群的成員能夠互相識別,彼此之間沒有攻擊性。個體數量由數隻到數百萬隻不等。

二十劃

觸角柄節(Antennal scape)。觸角最底部的一節,明顯拉長。

觸角錘節(Antennal club)。觸角頂端明顯增長增大的部分。

到頂端↑